发展历程
1956年
政府号召早改水,全且将原种谷,棉花的低洼田,尾碱田计846万亩改种水稻,至1962年,全县水稻面积增加到50.79万亩,但由于水早相嵌,排灌不分,地下水位增高,土壤形成次生盐溃化,水稻亩产只有37.5千克。
1968年起,
县政府发动全县人民大搞农田水利,建设高标准农田,水早分开,能灌能排,深沟间隔,连片种植,推行良种半早秧,稀植改密植。
1980年后,
全面推广杂交稻,采用规模化栽培,增加了单位面积产量,水稻单产平均增100~150千克。
1988年起,
水稻品种优化,以伍育梗3号为主,亩产突破500千克, 达到550~650干克。
2001年,
县委、县政府审时度势,把射阳大米作为全县十大农业特色产业发展,成立射阳目大米协会,推动创建射阳大米品牌,推进产业发展。
2010年,
推广南硬9108优质稻米品种,辅之以准稻5号,全县水稻种植面积达到86万亩,射阳成为全国粮食生产xj县。
201 5年,
突破100万亩。
2019年,
县委、县政府出台“推进射阳大米产业健康发展意见"文件,对射阳大米产业发展提出了绿色有机、质量溯源、规模发展的更高要求。同年,“射阳大米” 稻米面积突破200万亩,其中,县内面积160万亩。射阳成为中国优质粳稻之乡,连续6年获全国粮食生产xj县!